close

我的涼山兄弟:毒品、愛滋與流動青年

看了三年的書在今天讀完,跟著我去中國,靠近他所講述的涼山,在離開四川成都後才得以建構出書中說的地理位置,也深刻了印象。

相關圖片

本書是本民族研究誌和人類學書,記載涼山(諾蘇)幾個彝族小鄉村,在前面幾個章節用家族及人物的故事說明當地文化、民族組織體系、青年的思想脈絡、活動以及影響的社會結構和村里的生態—因毒品的施打,村里幾乎每位都患有愛滋及坐過牢,尤其青年;他們抵抗不了毒品帶來的快速經濟效應,及時享樂,嚮往並追求社會化、城市化,他們從涼山鄉向成都市流動,販毒為他們帶來金錢,讓他們較能夠與文明靠近,但也帶來了疾病及逐漸被遺忘的傳統文化。

 

1949年後,新中國成立,躍向資本主義,愛滋逐漸變世界看見,成為疾病,全球開始禁毒、反毒、戒毒,無論是家支(涼山家庭組織)方式戒毒,或中英項目的禁毒行動、愛滋防治及去汙名化政策作者都有詳細的觀察紀錄,書中例子提及政策應根據不同地方做應變,若政府只單做政策移植,則徒然無功,當然其中也夾雜官僚、政治經濟考量下官兵們的為難與困境。也有一小段說到關於女性的成長,從農村追隨丈夫,至可獨立在成都火車站做生意的行為轉變(亦表社會地位的轉變);我覺得非常有趣的是作者「反思考」:「去汙名化」政策導致的「汙名」概念, 在機械性的把在世界各地實行的反愛滋防治計畫移植至利姆,原本對愛滋沒有歧視汙名的諾蘇社群,反而透過不斷強調的反歧視計畫,對疾病產生了負面詮釋及恐懼,開始出現汙名化現象。以不同角度看待政策實施過程及淺意識影響;雖然我讀起來還是有點艱澀,那是因為我對這領域實在不熟悉,書中其實有更多專有名詞、形容可以更貼切的描述,文字閱讀起來不會很難以咀嚼,並從各種資料、引言、佐證及故事論述中,將結論提供給讀者參考。

 

本書研究時期超過十年,作者經歷了諾蘇人的傳統型態,到後社會的現代化,就跟台灣城市及鄉村發展一樣,青年都往外發展的結果造成聚落人口老化,民眾隨波逐流,看似需長期的社會經濟化過程,中國(涼山)卻在短短三十年間快速發展,說是成長,但也不禁讓人有「泡沫化」的隱憂。不只是涼山諾蘇地區,世界是許多小區塊組成,小眾一直都是比較容易被邊緣化,邊緣化久了,很有可能就默默地消失了。當我們的個體逐漸主流化、體制化,看似生存很美好快樂的現代,大家的獨特及純真越趨同一個規則,我們不敵著往同一方向的渠道隨波逐流,但猶如作者所說,我們僅以「記錄」或「閱讀」作為社會現代化、席捲社會文化洪流的紀念碑。

 

這有延伸閱讀~大家可以多了解作者跟本書,寫的應該比我好XD

http://www.open.com.hk/content.php?id=1543#.XBMoamgzbb4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發光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